Carlos E. Perez(@IntuitMachine):分析哲学:辩证张力与解决方案
C.B.(查理)马丁
张力:范畴属性(某物是什么)↔ 倾向属性(某物能做什么)
解决方案:双重视角 - 属性本质上既是范畴的又是倾向的,如影像和镜子;不存在本体上的分裂,只是对同一属性的不同视角
约翰·西尔
张力:意识/意向性(第一人称,定性)↔ 物理/计算过程(第三人称,机械)
解决方案:生物自然主义 - 意识是大脑过程的因果性产物,既不可还原也不可分离于物理现实;生物性而非可消除性
W.V.O.奎因
张力:分析真理(必然,先验,基于意义)↔ 综合真理(偶然,经验,基于事实)
解决方案:整体经验主义 - 不存在明显的区别;所有知识构成一个信念网络,可通过经验进行修订;即使逻辑和数学原则上也是经验性可修订的;意义和事实不可分割
唐纳德·戴维森
张力:心理因果(基于理由的解释)↔ 物理因果(受法则支配的决定)
解决方案:异常单一论 - 心理事件与物理事件相同(标记同一性),但心理描述不可还原为物理法则(无心理物理法则);因果关系是物理的,但理性化是自主的
杰瑞·福多
张力:民间心理学作为真实存在(信念/欲望导致行为)↔ 消除主义(只有神经科学是真实存在)
解决方案:心灵计算理论 - 心理表征通过其形式/句法属性具有因果效力;有意识的心理学依赖于计算过程,使心理因果成为真实但实现化的
布兰德·布兰夏德
张力:碎片化的经验(离散的感知数据)↔ 系统化的理性知识(必然联系)
解决方案:具有一致性理论的绝对唯心主义 - 现实最终是一个理性系统;真理通过最大的一致性实现;所有判断都隐含地指向全面系统的统一;特定事实在整体内部相关
托马斯·纳格尔
张力:客观科学描述(第三人称,物理)↔ 主观现象体验(第一人称,定性)
解决方案:双重方面理论/中性唯物主义 - 主观和客观是对单一现实的不可还原的视角;两者都不可还原为另一方;完全理解需要承认两种观点而不排除任何一种;“无处之视”和“某处之视”是互补的
大卫·K·刘易斯
张力:模态话语(可能性,必然性,反事实)↔ 实在论本体论(只有实际世界存在)
解决方案:模态实在论 - 可能世界与实际世界一样真实;模态性是对具体世界的文字量化;“可能”意味着“在某个世界上为真”;通过对可能性的完全本体论承诺来消除张力
丹尼尔·丹尼特
张力:民间心理学解释(信念,欲望,意向性)↔ 消除唯物主义(没有这种内部状态)
解决方案:意向性立场工具主义 - 有意识的词汇是一种预测工具,而不是本体论承诺;模式在不同描述层面上是真实的;意向性是一种真实模式,无需形而上学上强大的内部表征;避免了消除和实体化
希拉里·普特南
张力(早期):意义“在头脑中”(心理学的)↔ 意义在世界中(语义外部主义)
解决方案(早期):语义外部主义 - “意义不在头脑中”;自然种类术语通过因果历史链指向外部种类;双生地球思想实验表明参照取决于环境
张力(后期):形而上现实主义(上帝视角)↔ 相对主义(超越透视)
解决方案(后期):内在现实主义/实用主义现实主义 - 真理是在一个概念方案内理想化的理性可接受性;拒绝形而上现实主义的无处之视和激进相对主义;概念相对性而不失去规范约束
分析方法中的共同模式
方法特征:
自然主义与反还原主义:大多数(西尔,戴维森,福多,丹尼特)接受自然主义但抵制对高层现象的还原消除
监督策略:多位哲学家(戴维森,福多,纳格尔)使用监督来保留高层描述的自主性,同时保持唯物主义承诺
语义/概念分析:奎因,普特南和刘易斯通过分析我们概念和语言的逻辑结构来解决张力
实用主义工具主义:丹尼特和后来的普特南采用工具主义策略,当我们意识到概念是工具而不是现实的镜子时,张力消失
身份而非还原:一种重复出现的模式(戴维森的标记同一性,马丁的双重视角,纳格尔的双重方面),在不还原的情况下确定现象
与大陆方法的对比:
分析:通过逻辑分析、语义精确性和展示明显矛盾涉及范畴错误或虚假二分法的方式解决张力
大陆:通过展示对立如何从更原始的统一中产生并指回或通过辩证综合解决张力
分析:侧重于语言、逻辑和概念的清晰性;“消解”问题
大陆:侧重于生活经验、历史出现和“超越”问题
纳格尔-丹尼特分歧作为典型:
他们对意识问题的相反解决方案说明了这一谱系:
纳格尔:主观视角的不可还原性;谜团仍然存在
丹尼特:工具主义者的通货膨胀;通过适当分析,谜团消失
这代表了两种典型的分析策略:通过双重方面理论保留现象与通过重新解释消除现象。
-分析哲学家解决各种紧张局势并提出解决方案:
-属性既是范畴性的,也是倾向性的。
-意识是大脑过程的生物学特征。
-所有知识都形成了一个可修正的信仰网。
-心理事件与身体事件相同,但描述是不可约的的。
-心理表征是因果有效的。
-现实是一个理性的系统。
-主观和目标是不可约的的观点。
-可能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一样真实。
-意向词表是一种预测工具。
-意义不仅仅在于头脑。
-真理是概念方案中理想化的理性可接受性。
-分析方法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自然主义与反还原论。
-超便利策略,以保持更高层次描述的自主性。
-语义/概念分析以解决紧张关系。
-务实的工具主义来化解紧张局势。
-没有减少的身份认同是一种反复出现的模式。
-与大陆集团的方法相比:
-分析通过逻辑分析和语义查准率/准确率来解决紧张关系。
-大陆集团通过展示对立从原始统一中产生来解决紧张局势。
-分析侧重于语言、逻辑和概念清晰度。
-大陆专注于生活经验和历史的出现。
-Nagel-Dennett分歧体现了不同的分析策略:
-内格尔强调主观视角的不可还原性。
-Dennett专注于工具主义通货紧缩,通过分析来解开谜团。
在一条发人深思的推文中,Carlos E. Perez深入探讨了分析哲学领域,通过研究C.B.(Charlie)Martin的工作。Perez强调了Martin对分类属性和处置属性之间紧张关系的考察。分类属性定义了某物本质上是什么,而处置属性描述了某物能做什么。这个内容的重要性在于Martin提出的解决方案,即属性不应被视为纯粹的分类或处置,而应具有包含两者的双重性质。这种观点挑战了传统的哲学观念,并提出了对定义我们周围世界的属性有更加整合的理解。对于那些对哲学辩论的微妙之处和属性的性质感兴趣的人来说,Perez对Martin解决方案的总结提供了一个简洁而引人入胜的洞察。
 
评论